高职院校航天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

高职院校航天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总结

一、改革背景与面临问题

(一)改革背景

1.加强技能人才培训是推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是国家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战略规划、研制开发、定型生产、维护保障的大型综合性科研生产基地。

中国航天目前拥有8家产研结合的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130多家企事业单位,拥有11万名员工,根据集团人才培养计划,高级技工以上人数要达到工人总数的50%。而目前距离这一目标尚有较大差距。以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来看,该院拥有12家大中型企业,一线技能人员近万名;其中,特级技师占1.67%,高级技师占3.33%,技师占10%,高级工占19%,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30%;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为34%。统计表明,中国航天一方面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低技能劳动力占比偏大,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凸显。

2.加强技能人才培训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切需要

《四川省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四川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先进制造强省根本转变。四川省重点支持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高效发电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到2020年实现业务收入超万亿元;成都市十三五规划也明确要重点发展航空航天产业,要把成都建成国家民用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和维修基地,成为国际航空航天产业重要节点城市。面向工业发展主战场,构建起一个产业需求性、开放性、共享性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技能人才,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热切需要。

(二)面临问题

1.培训体系不清晰,发展路径松散

以前,航天企业对技能人才重视不够,培训投入不足;技能培训相对松散、独立、缺乏持续性,缺乏规范管理和资源整合,仅是一些零散的内部培训。随着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技集团立足当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结合宇航事业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已建立起健全的培训制度并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建立起一个集需求性、系统性、广泛性、共享性为一体的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确保航天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势在必行。

2.培训模式不标准、管理不规范

一是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对于岗位需求及员工能力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如何提升技能水平方面不能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培训方案,不能针对企业的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二是培训过程监管不够。培训管理较为粗放,在需求调研、方案设计、课程构建及评估反馈等环节的规划和实施,有不完善、不标准的现象,迫切需要梳理培训流程,落实人员职责,将培训过程规范化、具体化、标准化、程序化,确保培训各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三是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估反馈环节仅有针对课程、教师和组织安排三个方面的满意度评价,缺乏对行为转化和学用绩效的调查和评估。

3.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

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需要与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的高、精、尖设备。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加之学院底子薄、基础差,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与软硬件更新不及时、设备老化、设施不齐全等现状无法满足高技能人才培训的需求。

4.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和应用技能

“双师型”教师比例低下,且老龄化严重,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要求。一方面青年教师大都来自高校,普遍存在学历高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在职称晋升、绩效考评等方面仍然以科研能力为核心,存在轻视“双师”的偏见,导致教师向双师转型的积极性不高。

二、解决方法

(一)构建四平台三层级培训新体系


1 四平台三层级培训体系

学院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联合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共享资源,实施双主体育人。双方共同组织搭建了协同育人、等级认定、师资提升和网络学习四个平台,打造了基础培训、特色培训、高端培训三个培训层级,构建起一套基于“四平台三层级”的培训体系,服务技能人员成长成才、终身学习的需求。

1.搭建四个平台,服务多方位全程育人

一是搭建协同育人平台,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三位为一体,多方位全程育人。二是搭建等级认定平台,组织编写中国航天7个工种的《职业技能评价规范》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题库》,组织制定四川航天87个工种的职业培训标准包和指南包,统一培训教学标准,促进培训质量整体提升。三是搭建师资提升平台,推进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实践锻炼,开展企业内训师专项培训,促进校企师资综合能力的提升。四是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开发特色视频教程40个、网络教学案例25个、职业培训包35个,建设网络课程65门,打造省级精品课程20门,建成开放、共享、多样的学习资源库,促进航天技能人才学习方式的转变。

2.打造三个培训层级,满足多元化需求

一是对准职业资格,夯实基础培训。学院立足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战略、人才强企工程,将员工岗位能力提高和职业技能等级提升结合起来,做好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技能人才从初级工到特级技师六个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工作。二是对接企业需求,打造特色培训。除了开展竞赛及赛前培训、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等特色项目以外,还充分发挥优学院优良的师资条件和教育资源,针对企业需求与问题,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量身定制服务,促技能培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对标国际前沿,开展高端培训。依托国际合作部、新时代工匠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聘请国外院校以及国际企业专家来联合校授课,举办国际培训、高技能研修、大师技艺传承等高端培训,努力培养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二)打造RPDA标准化技能人才培训新模式


2 RPDA标准化技能人才培训模式

学院加强对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和改进培训方法,逐步凝练形成了一套符合航天需求的“RPDA标准化技能人才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调研、计划、实施和评估阶段四个阶段,主要完成培训需求调研、完整培训体验设计、引导学以致用、推动学用转化、评估学习结果、推动绩效改进等培训任务。培训整个流程由学校、企业、学员、教师四方共同参与,校企共同完成,能有效规范和监管整个培训过程,促进培训绩效改进和持续提高。

1.创建ASKO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开发培训课程过程中,学院对准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找准技能人才职业能力的通用性和结合点,搭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该体系按照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其他核心能力四大模块,契合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级别、企业岗位要求,以模块化的形式定制和打造多种培训套餐供企业选用,切实提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1 ASKO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数控为例)


2.搭建结构化四级培训评估体系

在评估培训效果时,为进一步完善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推进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和运用,学院采用结构化四级评估体系,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注重了解学习质量的过程性评价;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估学习效果与培训质量的好坏,确保对技能人才培训行为的规范、导向与激励作用,提高受训人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保障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 结构化四级培训评估体系


(三)加快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更新、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先后投入近3亿元建设培训场地、购置实训设备。二是优化实训环境。给实训场地添置讲台、投影、电子白板和桌椅等,为学员供现场任务讨论与交流的基本条件。对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规划和布局实训场地,满足诸多不同培训实训项目对各自生产设备、运行条件、职业环境、安全设施、工艺布局、厂房面积等生产开发的必要条件。三是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川省各国防军工单位以及地方大中型企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外培训实训基地203个,引入企业设备和场地,充分满足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实践需求。四是以研促产、以工养技。学校引入企业生产线,在对外承接生产任务的同时,深化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四)强化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学院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政策指引、高端引领、集群发展“四措并举”的方式,狠抓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一是将职业技能和岗位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引导校内教师通过顶岗实践、下企业实习等途径,增加对工作岗位的认知,积累实际经验;通过规范人事管理分配制度,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二是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主持或参与专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获得双师认证以后,教师可额外享受最高12000/年的特殊奖励。三是加大从企业直接引进人才的力度,不断拓展和深化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合作,进而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四是充分发挥职教联盟的集群作用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作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学院发起成立了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吸纳了80余家航天及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地方大中型企业,有效地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2018年该联盟被立项为四川省骨干职教集团。2013年,学院邀请中国航天技能专家、技术能手,组建了技能大师工作站,为技能大师提供了一个发布技术创新成果、交流技能技巧,传承绝技绝活、开展技术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在技术攻关、带徒传技、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实践成果与创新之处

(一)实践成果

1.形成了系统化、全方位的培训体系,推动素质提升,树立了航天培训品牌

成果建设期间,学院开展基础培训95期,培训学员66285人次;开展特色培训33期,培训学员65709人次;开展高端培训30期,培训学员2047人次,累计培训技能人才134041人次;实践证明四平台三层级培训体系能有效满足技能人才等级认定、技能提升、学习成长等多方面需求,服务航天及地方技能人才素质的提升。学院被列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实训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技工培训中心、四川省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考核单位、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训中心、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三维CAD教育培训基地、四川大学工程硕士航天学习中心、四川省省级劳务培训机构、中国国防邮电工会新时代工匠学院。众多技能人才培训的资质和品牌,彰显了学院服务社会能力的显著提升。

2.构建了流程化、标准化的培训模式,培养质量提高,获得了国家级荣誉

通过RPDA标准化技能人才培训模式的实践,明确了培训需求调研、完整培训体验设计和评估学习结果等流程,确保培训能满足学员期望、实现企业需求,推动学用转化和绩效改进。学院向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及其下属单位,抽样发放满意度问卷调查表,结果如下图3。问卷表明,RPDA标准化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及其ASKO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化四级培训评估体系在培训中的运行和使用,能有效促进技能人才职业素质的养成,提高航天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学院先后被评为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四川省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2次)、四川省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3 企业满意度评分(满分10分)

3.建成了多功能、高水平的培训实训基地

2019年,四川航天工业集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四川唯一上榜企业)。学院发挥“根植航天,校企一体”的培训特色,围绕航天87个工种、初级到特级技师六个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校企共建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学院投入3亿元,建设实训培训场地、购买先进设备,建立了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飞机发动机装配、飞机部件维修等12个先进技术实训室;先后引入成都若克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数控制造生产线、上汽大众汽车部件装配生产线等5条生产线,校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能人才培训。学院采用“校企协作、双轨培养、以工养技,以研促产”的方法,初步建成了一个专业种类齐全、条件较好、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水平培训实训基地。

4.打造了优质的双师教师团队

学院现拥有考评员40名,高级考评员8名;拥有享受国家政府津贴教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五一劳动奖教师1人,拥有工程师、注册师、技师资质,技能大师、工匠、技术能手等称号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超过60%。学院先后获批四川省科研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紧缺技术技能传承平台1个,四川省教育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欧金林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取得第二名,获银奖。

5.产生明显经济效益

2012年~2019年,技能培训实现总收入6538.8万元,年均817.35万元,提升了经济效益和办学实力。


4 培训经济效益

(二)创新之处

1.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创新

突出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加强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立足中国航天当前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战略,构建起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四平台三层级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系统性地将技能人才的等级认定、技能提升和教育培训统一起来,完善了人才选拔、技能评价与教育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服务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确保了航天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2.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创新

加快航天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建立了RPDA系统化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实现了培训运行的流程化和标准化闭环管理,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在培训计划阶段,采用ASKO模块化打造课程体系,定向培训,确保培训既符合国家标准、航天规范,又满足岗位要求和企业需要;在评估阶段,采用结构化四级评估体系,注重了解学习质量的过程性评价,注重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使培训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和优质,不断改进,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提高学以致用的转化程度,促进培训效果最大化。

四、推广效果与社会影响

(一)推广效果

1.成果适用性强

航天技能人才培训由于国防军工保密的限制性、航天专业技术的独创性以及航天发射任务的高可靠性等特殊要求,具有保密性、独创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中国航天对技能人才的培训要求要高于一般技能人才培训。在实践中,学院将本教学成果运用于国防军工、地方企业、骨干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培训中,培训学员12.7万人次,培养中华技能大奖1人,全国技术能手2人;教师参加技能竞赛,近五年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省级一等奖50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132项;学生获国家级奖项67项、省部级奖项277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成果推广范围广

学院于2012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并在最终的验收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其他兄弟院校纷纷到校学习借鉴建设成果的经验。先后有四川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航天职工大学、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到我院交流高端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建设的经验与成果。学院还承办了第八次全国著名职业院校改革创新现场观摩活动,向来自全国著名职业院校的近百位院()长分享了本成果的部分内容。

(二)社会影响

1.学院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强化改革创新,推动技能培训向高质量发展。2012年至2019年期间,学院开展培训158期,培训技能人才13.4万人次,鉴定12.04万人次,加强了学院服务航天、国防军工和区域经济的能力。二是坚持高端引领,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国际培训。学院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76期,培训高技能人才4500人次,开展国际培训5期,培训430人次,开展大师技艺传承培训25期,培训学员1617人次。三是强化能力提升,广泛承接特色培训和职业技能竞赛。成果建设期间,学院开展特色培训95期,培训学员6.6万人次,承办技能竞赛23期,其中省一类大赛10期。四是开展技能培训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赴阿坝州马尔康、凉山州昭觉县、广安华蓥市开展技能扶贫培训5期,培训贫困劳动力99人,为增进民族团结,加快藏区、彝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2.培训效果获得一致认可和肯定

(1)专家多方肯定,获得广泛赞誉

原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副厅长张林祥,高等教育处处长周雪峰,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过衍、培训指导中心主任张影红,四川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主任史志伦、省国防工会主席贾先永,四川省中华职业教育社副部长朱云,中国国防邮电职工技术协会秘书长张铭等多位专家对航天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的探索和实践给予了肯定。专家一致认为该体系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的教学理念、培养途径和教学实践等方面实现了创新。

(2)媒体广泛报道

学院的技能人才培训经验引起媒体的关注,技能中国、四川省教育厅官网、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官网、搜狐、网易、四川教育在线、今日头条、川教新风采等媒体相继报道学院技能人才培训、竞赛、获奖方面取得的成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提供了借鉴和参考。